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加2:14-21)

王怡
证道经文:
加拉太书2:14-21
显示

弟兄姊妹,主内平安。

我们一起来低头祷告:

天父,我们感谢你聚集我们。主,你在天上观看一切的世人,主啊,你一直看到我们的心肠肺腑,你看见我们最深处里面的畏惧,看见我们一切的败坏,看见我们的小信。求你用你的怜悯,用你的恩典慈爱,在今天再一次的遮盖我们。因你的慈爱比生命更好,主啊,在我们当中得着你自己的荣耀。主啊,叫我们今天坐在这里的每一个你的儿女在你的面前可以更新,可以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主啊,求你来膏抹孩子,来破碎孩子,叫从这本身不洁的口说出来的话语,能够蒙你的慈爱和归正,能够传讲你自己的福音的真理。并且真正的在我们今天的处境当中来挑战我们,也安慰我们。谢谢主,将聚会将每一个弟兄姊妹和来到的朋友,都仰望交托在神的手上,奉耶稣基督宝贵的名求。阿们!

一、爱里没有惧怕

爱的反义词是什么呢?恨!爱的反面是什么?冷漠!自私!还有没有呢?嫉妒! 纷争!没有哪一种罪不是跟爱相反的。在我们的内心里,有一个跟爱非常相反的就是怕!有一句经文: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除去了惧怕,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爱,其实是因为我们内心怕。内心里面的恐惧、畏惧、担心,使我们不能够行出来爱。

那天跟家人父母一起看十一晚会,我就看了一会,就看到很有意思的画面,共产党的九个常委,一人牵着一个年轻小姑娘在那里跳舞。我就想,什么叫文化基督化呢?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地方,你看不到这样的一幕。在这种时候你一定是看见他跟自己的妻子孩子一起出来。即使自己的妻子长得不是很好看还是要带出来。就像我们刚才唱的《感谢神赐家庭温暖》,因为那是神赐家庭温暖,这就是家庭的价值。在公共的生活当中如果能够看到家庭价值得到彰显和高举,那就是文化基督化的表现。但是在中国这种传统的公共文化里要表达欢乐、表达生活美得简直要富得流油,一个很典型的异象就是跟年轻貌美的姑娘一起跳舞。所以当我看见那一幕的时候,就说“主啊,怜悯我们,离婚率又要增加了”。我不知道他们的妻子到哪里去了,他们的妻子是不会出现在公共场合,不能跟他们一起欢乐的。这是一种割裂,但我们很感谢神,赐我们家庭的温暖。

那天我见到灾区来的一个弟兄,他跟他的妻子一起,但我不知道那是他的妻子。他介绍完了之后,过了五分钟我才知道那是他的妻子,然后我就说,“弟兄!我给你提一个意见,你怎么不告诉我,她是你妻子?你为什么不表明你们之间的这个关系呢?万一我是个单身的弟兄,万一喜欢你妻子怎么办,你这样子又使弟兄跌倒了,可能给别人带来很大的试探。”所以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信仰是真正彰显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在每一个方面,我们高举家庭的价值,我们高举以神为本的生活,在每个层面,在每个细节上都是一样的。对于一个已婚的弟兄姊妹来讲,就是彰显你所带着的那个戒指,并且随处要来介绍自己的丈夫或者妻子,甚至有一天即使是做到一个公共职位的时候,你仍然还是很骄傲的把你好像不怎么漂亮的妻子带在旁边。这是我们可以行在人前的,显明我们是真正在恩典中生活。

加拉太书第二章其实很有张力,因为这是整个新约里面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幕,甚至是教会产生危机的一幕,两个使徒发生公开的冲突,惊心动魄。回顾第一章,保罗讲到只有一个福音,讲到他所领受的启示是从神而来的,不是从人而来的。他说自己当时信主悔改是在大马士革的路上,不是使徒或者别人向他传福音,乃是耶稣基督亲自启示的,之后他很快就开始传道,然后退到阿拉伯的旷野去。在这三年的时间中,他没有去耶路撒冷见这些在他之先做使徒的,直到三年后他去了耶路撒冷,跟彼得在一起两周的时间。但是这两周的时间他差不多都在城里面讲道。他不是去参加退休会,也不是去他参加使徒给他举办的两周速成密集型营会的,他直接就是讲道。再往后他传福音到外邦,一直到了第14年,也就是说他蒙召传道14年,只有15天是在耶路撒冷,跟这些使徒们有一次长谈。所以他举出这些证据来表明“我不是从任何人那里领受的”。那个时候圣经还没有形成,耶路撒冷的使徒所传出来的,是范围非常有限的使徒的传承,保罗说他不是从任何人那里学习的,不是学道学来的,他所传讲的福音是直接从耶稣基督那里领受的。他用这个来证明他使徒的身份。如果保罗所传讲的跟彼得他们所传讲的不一样呢?那就说明他们是各自去揣摩的。如果他们所传讲的福音乃是一样的呢,那就证明保罗所传讲的福音乃是从神那里而来的。

在这一章里有两个戏剧性的会面。一个就是过了14年,他和巴拿巴就到耶路撒冷去,这是他14年之后去耶路撒冷。这一次去耶路撒冷他还带了一位提多,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因为提多是希腊人。提多,是一位悔改信主的基督徒,但是提多是一个未受割礼的外邦人。他就带了这样一个新品种到耶路撒冷去,告诉使徒们这就是我结的果子。这个甚至好像有一点挑衅的意思,如果耶路撒冷的使徒们不接受呢?他直接就活生生的带了一个提多去见他们。在耶路撒冷只有那些奉割礼的犹太派的基督徒,最后我们发现这一幕虽然惊心动魄但是又是有惊无险的。保罗在这里面记载的就是来印证那14年前,他是直接从神领受而不是从任何一个人那里所学习的福音。14年之后,保罗才到耶路撒冷去见这些使徒们,那么他们所传讲的是不是一致呢?保罗是不是被接纳呢?提多是不是被接纳呢?你可以想象就好像是带着我们教会的任何一位弟兄姊妹去耶路撒冷一样,提多要是不被接纳,今天我们就没有一个人能在这里了,因为我们就是未受割礼的外邦人信主的。所以我们看到提多去了,就好像我们去了一样。保罗就把这样的一个新人,(对于犹太教的基督徒来讲是一个新品种)带到他们的面前去,提多通过了,使徒们没有勉强提多受割礼,我们也就通过了,所以今天才有神的恩典临到外邦,神的恩典临到我们。

第六节说,“神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并没有加增我什么”。换言之,他并不是到耶路撒冷去受教的。那些使徒并没有在关于福音的真理上给他加添什么,他的福音是被接纳的!“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给未受割礼的人,正如托彼得传福音给受割礼的人;那感动彼得的,叫他给受割礼的人做使徒的,也感动我叫我为外邦人做使徒。”第九节又说他们那些使徒,他们又知道,他们了解,他们接受,他们接纳所赐给我的恩典。于是“称为教会柱石的雅各、矶法就是彼得、约翰三位就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相交之礼”,表示完全地接纳。耶路撒冷的使徒们在福音的真道上完全接受保罗所传讲的跟他们是一样的,并且他们认同神给保罗的恩赐以及神给保罗从天上来的异象跟托付,就是到外邦人中去传福音;他们也接受了一个礼仪,就是没有勉强外邦人受割礼。最后他们有一个在主里面的团契和接纳,他们用右手行相交之礼。所以保罗最先讲了这一幕,表明使徒之间在那个只有一个福音的基本真理上是完全合一的,并且使徒们在主里面是彼此接纳的。当外面有一些流言或者责备,一些犹太的基督徒可能说保罗算什么呢?或者说保罗跟耶路撒冷的使徒们所传讲的是有差别的,或者是那些使徒们实际上是不接纳保罗的。他不断地在辩护,表明他跟使徒们之间在真道上的合一。

讲完了真道上的合一,就开始讲第二个在安提阿最戏剧性的冲突。对照使徒行传第15章耶路撒冷会议,就是在教会历史上第一次大公会议,他们要解决的也是安提阿的问题。使徒行传的第15章的第一节,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就是到了安提阿)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这就是他们的信条,也就是在加拉太书中保罗要处理的律法主义。靠行为来称义,将耶稣基督恩惠的福音捆绑、约束在犹太教的礼仪和律法中,这是初代教会最大的危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如果保罗带提多到耶路撒冷没有被接纳,今天就没有我们了。我们也可以想象,如果保罗当时没有勇气站起来,当众地责备彼得,那未来教会的危机也非常的大,我们今天即使信主可能也要活在犹太教的捆绑里。当然,在教会的历史上,凡是忽略了这个争论的教会,就再一次陷入犹太教的传统当中,就好像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一样。这个冲突是怎么发生的呢?彼得是奉割礼的基督徒吗?不是的,在使徒行传第十章里面很清楚的看到,也许之前彼得是比较困惑的,神的福音是不是要临到外邦?但是在哥尼流的故事里,彼得看见天上的异象,一个大布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走兽从天上掉下来,然后有一个声音对他说,你起来,把这些宰了吃。彼得说:主啊,这些是不洁的,我从来不会吃这些不洁的东西。主对他说,神所洁净的你敢看为不洁吗?如此反复有三次,然后哥尼流那边有印证请他过去讲道。因为有印证,所以彼得在讲完道之后就说:看来神真的是不偏袒人。在万国当中,凡是敬虔敬畏他、仰慕他、渴望寻求他的人,他都招他们来洁净他们。神所洁净的人怎么能够看为不洁呢?原来神真的要把福音传给万邦,所以讲道之后,那些听道的外邦人就被圣灵感动,他们就悔改信主。于是彼得说,怎能不给他们施洗呢?就为他们施洗。

到了使徒行传第15章耶路撒冷大会的时候,当那些奉割礼的犹太派基督徒说,一定要行割礼才能够得救的时候,最后也是彼得站起来,第七节讲:“辩论已经多了,彼得就起来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别人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知道人心的神也为他们做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又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现在为什么试探神,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众人都默默无声。”彼得不是一个奉割礼的基督徒,他很清楚地知道我们得救是完完全全在乎主耶稣的恩。我们是这样,他们也是这样,没有差别。

在安提阿的时候,彼得并没有传讲跟之前不同教义的另一个福音,但是彼得却在行为上让保罗站起来责备他。什么行为呢?就是他在安提阿和那些外邦的基督徒一起吃饭。本来是吃得开开心心的也没有遵守犹太教的那些什么不能吃、不能摸、不能这样或是那样的规条。但是忽然从耶路撒冷总会来了一群犹太派的基督徒,也就是奉割礼的基督徒。他们来了之后,保罗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这一幕也常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个弟兄本来是坐在那里跟外邦人一起吃饭的,本来吃得好好的,也忘了祷告。后来看见进来一个人,是基督徒而且是秋雨之福教会的,赶紧分开先祷告,谢恩之后再吃饭。有时候是真的忘了,尤其在我们初信的时候没有属灵操练的习惯,本来是真的跟外邦的文化、跟外邦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混同了,但忽然有一个弟兄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对我们是一个提醒,这个时候我们记起来,“哦!忘了,原来今天没有祷告。”这个心是神所喜悦的。但是也有可能陷入到一个律法主义的心态,“被秋雨之福教会的弟兄姊妹看见了,这样回去,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我吃饭是不祷告的。”所以因着外在的压力而存这种律法主义的心态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从心里面说“哎呀,我忘记了我没有向神祷告谢饭,我没有时时记得他的恩惠”,我们可能就只是在律法的层面受到其他弟兄姊妹带来的外在的压力了。

这个地方彼得所受到的压力是什么呢?怕!保罗怎么指责彼得的呢?保罗并不是指责彼得传讲了不同的福音,保罗指责彼得的是,他没有按照自己所确信的那样去生活。他怕谁呢?怕什么呢?怕那些奉割礼的人。为什么叫奉割礼,不是行割礼?保罗也行割礼。什么是奉呢?奉就是敬拜,奉就是侍奉,奉就是把它放在宝座上,奉就是把它举起来,所以那些是奉割礼的人。保罗站起来责备他,装假!并且那些同来的人也装假,连自己的同工巴拿巴也随伙作假。这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常态,我们就是随伙作假的,我们这是出于怕。律法主义有两种,保罗在这个地方讲的其中一种是那些奉割礼的基督徒,他们可能在神学上就真的认为人是要凭着行律法才能得救,就好像很多的民间的宗教(如佛教徒),他们都是生活在戒律当中的,他们认为那个戒律是可以使他们得祝福、得救赎、得到觉悟,或者是得到任何一种解脱、超越的方法和必经的路径。所以这些奉割礼的基督徒真的认为律法是他们得自由的道路。但是彼得不是这样,彼得很清楚,我们得救是出于神,是因着主耶稣白白的恩典。彼得为什么要怕他们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如果我们能看见那一位使徒心里面怕的那个动机的话,可能在成圣的路上,我们就更加得能够来理解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够照着神的心意,照着神的恩典行出基督徒美善的生活来。律法主义有一个很隐秘的动机,就是畏惧。畏惧往往是律法主义者最深层次的一个动机。保罗在这个地方看见了彼得的怕,保罗在加拉太书第六章12节里面再一次说到这个问题。他说,凡希图外貌体面的人,就像我们刚才说没有谢饭祷告,你不是因着里面忧伤发现自己忘记了神的恩典,你只是因为稀图外貌体面(因为在基督徒的群体里,不谢饭祷告就不体面),因为被人家看见了不体面,所以你愿意做一个在外观上很体面的基督徒,做一个在外观上看起来蛮不错的基督徒。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就跟保罗在这里所批评的一样,就跟彼得在安提阿时内心的软弱一样。所以说“凡希图外貌体面的人勉强你们受割礼,无非是怕。无非是怕自己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保罗再一次做归纳,他说都是出于怕。在这个地方讲跟彼得的冲突,是举彼得为例子,连那使徒,那是基督亲自拣选的,至少在那一代的教会里他真的是教会的领袖。但是保罗有那么大的勇气站起来,因为他顺从圣灵的感动按照他所确信的那样去生活。

在教会里面我们应该用爱心来对质。当我们看见弟兄姊妹犯罪却不说话是亏欠了弟兄姊妹;我们光责备而没有爱心,也是亏欠了弟兄姊妹。但是也可能不亏欠,因为你没有爱心责备了你的弟兄,但是这个弟兄因着圣灵的感动真的很忧伤、痛苦,所以他仍然可能被祝福,只不过你受亏损。所以圣经里面居然讲小心呐,小心你们的传讲,小心你们所做的服侍,你们祝福了他人、救了他人,你们自己却沉沦了。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看见保罗的勇气,即使是站在教会领袖的面前也是那样无所畏惧。天主教时代的教会就是完全从这样的信心里面跌落了,所以天主教要再次回来读加拉太书的第二章和使徒行传第15章,因为到最后是雅各站起来做出最后的决定。很清楚的是在圣经当中新约教会治理的原则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不是主教制,不是大家一起说了算,也不是凡事大家一起来投票。教会的原则很清楚乃是多数长老之间的智慧,所以在使徒行传、加拉太书里面,保罗跟彼得雅各他们之间有的时候意见有冲突,但最终能够在圣灵的引领下,因为持守福音的真理,他们能够合一。所以在这里保罗就勇敢地来责备彼得,但是保罗并不是没有爱心的在指责彼得,他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保罗乃是真正地用福音的道、用自己的属灵体验重新把彼得带回到耶稣基督的恩典里面。

在这里很清楚的看见保罗特别的讲到两个东西,一个是动机,一个是动力。首先是要问动机的,动机是什么?动机无非就是罪。保罗在这里一下子所看到的和指出彼得的动机,它里面真正的东西就是怕。他被捆绑了,那些奉割礼的犹太教基督徒是跟他一起长大的,是有同一个文化理念的,他们说“彼得居然跟这些外邦人在一起吃饭”,彼得一下子就觉得自己没面子了。连教会的领袖彼得都会有这样血气的动机,而且这些“人家的小瞧”是带着庞大的文化传统的力量。所以人家的那个瞧不起不像一个外邦人瞧不起,那个力量非常的强大,因为那个力量是跟犹太人的文化传统连在一起的。所以保罗是说,我们要去问最深处的那个动机。比如很多人都讲成都人、四川人或者是上海人都比较怕老婆,那怕老婆是好事还是坏事呢?那反过来说怕丈夫呢?圣经里面从来没有说你们作妻子的要怕丈夫。

圣经里面说,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丈夫,所以你们要彼此顺服。在我跟我妻子的夫妻关系里,我常常发现这样一点,很多时候顺服是从里面所发生出来的,但是怕也是在里面的一个东西。但是在外观上看起来可能是一样的,就是听话。圣经从来没有说你们就是要一味的听话,圣经说你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保守一切。有的时候我选择听老婆的话,不是因着我顺服,是因为我怕。怕什么呢?怕麻烦。很多时候我们选择听话是因为怕麻烦,为什么在单位你要听单位的话?为什么在家里面要听爸爸的话?为什么要听丈夫、妻子的话?怕麻烦!我们里面的动机是什么呢?不是顺服,是畏惧!是怕麻烦,是怕这个事情讲不清楚,是懒得有麻烦事,不想有爱,不想付出更多的爱,不想在恩典中去解决问题,想早点把这个事情搞定,想早一点摆脱这件事情,于是选择吃亏、选择听话。所以圣经不是要我们在外在的行为上有一个好像听话的表现,不是要我们在外在的行为上遵循一个规条,是要看我们的心,是要“保守你的心胜过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从心发出的”。离开了这个原则就一定落在律法主义当中,就一定被那个“怕”所捆绑。

在灾区服侍的时候,我们在土门、绵竹、遵道都遇见了当地的一个异端,就是三赎基督。三赎基督在绵阳、北川这一带传播比较广泛。我们所在的这个草市街社区,旁边不远的街上有挂牌的安息日会。今天全国各个地方的安息日会都进入三自的系统公开挂牌了。我们可以看到安息日会跟三赎基督,包括其它一些异端大部分都是律法主义。大部分的异端一般都是在耶稣基督白白的救恩之上要加添什么东西。他们会把某一种东西、某一种规条放在救恩之上,甚至这里面有些东西如果你是把它放在成圣的路上对自我的一个属灵操练的目标其实也不见得有错。但是他们把这些东西往前面移,成为了要来赢取救恩、维持救恩的律法捆绑,或者是对弟兄姊妹的一个要求,一个强制性的跟信仰有关、跟得救有关的一个要求。所以我们看到在大部分的异端里律法主义的影响,包括在天主教会的错误里也有律法主义的影响。

昨天我小侄女看阅兵,她说老师布置一定要看,看了之后要写五百字的作文。我就问她“有什么感想啊?”她说“为什么领导都长得一模一样啊?”这个感想很好啊!我问“还有没有?”她说“为什么下面的人都像机器人?”我说“把这两点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啊。”她爸爸说“不要这样写,千万不要这样写,写了就完了。写了就不及格。”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孩子,当他说话的时候是说真话,当他提笔写东西的时候就开始说假话。我们的孩子七八岁就会这样,我们都会这样,每一个中国人都是这样,随伙作假。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两套语言,我们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在什么场合保持合适的样子。保罗在这里所批评的那一个随伙作假,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实、最普遍的一个状态。

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们在单位里面是一副面孔,在教会里面是另外一副面孔,从教会里面出去了就不一样了。在教会里面是希图外表体面,就是你读经我也会读经,你要祷告,我也会祷告,你会怎么样,我也怎么样,你看起来很敬虔,我看起来也很敬虔,你会背经文,我也会背经文。所以保罗这个提醒很好,教会才开始不久,连教会的领袖都已经开始随伙作假了。所以这使我们看到里面的那个罪是多么大,按照我们所信的那样去生活多么的困难,就是我们所说所做见证出来的,都是那福音的恩典在我们里面。我们不是。这个社会给我们很大的压力,连七岁的小孩子都已经知道“看见的东西不能写出来交给老师,不能那样写否则毕不了业”。

所以我们需要来反思,当自己在侍奉当中的时候,尤其是同工们,当你有了人前来服侍的机会的时候,这样的试探是很大的,因为连巴拿巴跟彼得都陷在这样的试探里。我们的弟兄姊妹也一样,哪怕只在一个人的面前,透过弟兄姊妹之间彼此的劝勉、一起祷告交通,你也会成为神话语的出口和耶稣基督生命的见证。我们反思在教会中是否也形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就是做基督徒做久了也变成做共产党做久了那样。共产党做久了就是一个普通人平常也没什么特别,但是拿起话筒代表单位讲话的时候,讲出来的东西跟胡锦涛讲出来的没有什么区别,很政治正确,很光荣,伟大。每一个公务员不用两年就学会了。 基督徒做久了就是一个人看起来也不怎么样,但说的话听上去非常属灵、在真理上绝对没有问题的。那是不是每一个基督徒也是信主不到两年就已经学会了做这样子的一个基督徒,活在这样一种生命状态当中?我们需要凡事问到自己里面的动机,我们最里面的那个怕到底是怕什么?怕自己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怕被别人瞧不起,怕被这个世界认为是不体面、不合乎潮流的,怕被这个世界的文化小瞧,我们怕这些。因着怕,我们看不到里面最深处那个隐秘的动机。

二、悔改的动力

保罗给彼得的责备劝勉,第一是要直指他的动机,第二就是要带出动力。在这一段经文里,保罗把罪的动机刺破,然后把神的恩典作为一个动力,引彼得来归向基督。19节“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神活着。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他是爱我,为我舍己。”很多弟兄姊妹都说:“我知道自己软弱,我一直想改但是改不了,我一直想更好,但是不能够,怎么办呢?”。我们只有回到那爱的源头才能解决问题。只有爱能够除掉怕。只有感恩,只有真正看见耶稣基督“他是爱我为我舍己,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使我知道是他在我里面活着,若不是他在我里面活着是没有办法的。看到动机,也只是让我忧伤痛悔,但是悔改的动力在哪里?我们看见这个世界所有的辅导包括心理学的辅导,都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第一,它不是把你罪的动机刺破,而是用其他的方法寻找所谓的根因。比如说你婚外恋,他会叫你坐在一张舒舒服服的椅子上,让你从三岁的时候挨打开始讲起,最后告诉你,其实你是个受害者,但是神可以医治你、可以安慰你。他不讲罪而是忽略罪,忽略里面最深处的那个动机。第二它带不出动力,要怎么改正呢?从今天开始,每天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诉自己“我是最棒的。神爱我,神对我有一个美好的计划,不要担心,我是最好的”,每天早晚做两次。这样子可以帮助我们吗?有的时候可以帮助我们一点点。但是保罗在这里对彼得不是这样子的。

二战的前后,整个世界的社会科学里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潮流,就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对几乎所有社会科学学科的影响都比较大。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政治学、行为主义社会学等等。在此之前,比如说政治学和社会学要讲到价值观,要讲到什么是自由、公义,什么是真,要讨论这些最基本的从而确立价值观。但是到了行为主义出来之后,他们就不再问背后的价值观,而是支持只对外在行为做定量的分析、在概率上做总结归纳,然后通过一些方法来纠正和引导行为。实际上这是律法主义。他相信通过对外在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可以来纠正和引导人的行为。他忽略并且不再认为心——灵魂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他就不可能带出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恩典,并使之成为我们里面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这个行为主义的影响对世俗心理学影响非常大,同时对教会的影响也非常大。

以保罗跟彼得的冲突为例,今天教会最典型的辅导会是这样的:我们把彼得叫过来,问他“你知不知道爱的五种语言呢?你知不知道保罗爱的语言是什么呢?你这是搞不清楚嘛,他其实就是想听赞美的话,你就赞美他就对了嘛。你们之所以出现冲突,就有因为你们互相不知道爱的语言是什么。”或者换一种理论“你知不知道disc的四种性格?你跟保罗都是控制型的,领导欲太强,你们的问题就是性格导致你们没办法同工,所以最好另外找一个人跟他同工”。或者说“彼得三岁的时候是不是挨过打啊?保罗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其实你们的问题是原生家庭带来的。你们俩需要医治,在互相的医治当中,你们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这些不是说完全没有用,我们也会用到这些方法。

但是保罗在这里不是问这些,保罗就问最核心的两个问题。第一是你的动机,不需要讲其他的东西,你的动机只有一个就是罪。罪在你的里面掌权,在这件事情上掌权,在这个处境当中掌权。如果你在今天所遇到的处境中看不到里面的罪,你就不能到神的面前来破碎。所有对你外在的帮助都没有用,那样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受害者。圣经从来不是把我们当成一个受害者放在成圣的路上,而是把我们当一个罪人放在成圣的路上。

第二就是动力,只有白白的恩典能救你,只有白白的恩典能够使你走在成圣的路上。对任何行为标准、行为类型过分的强调其实都是受行为主义的影响。所有的社会科学其实都只是在观察层面有它的意义,就是他通过观察可以归纳很多行为从而进行分类。今天有的科学家甚至可以观察到信基督教是因为大脑里面有一种因子分泌程度比较高。还有一些科学家说,他们已经找到了信仰分子是什么,所以如果吃点药就可以解决某种因子分泌过多的不健康现象,以后每个人打一针就可以消灭宗教。你为什么沮丧啊?你为什么畏惧?你那个时候某一种分子分泌比较多,心电图明显地方又开始凸起。我相信这些观察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我们在灵魂当中的精神生活,可能会在我们的身体上留下印证,所以他们的一些观察有可能也是对的。但我们仍然相信一切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根源是在我们里面的罪和耶稣基督的恩典,最终回到“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唯有这样可以把我们从今天面对的所有问题当中带出来。

虽然在家庭、事业以及各个方面面临困难,但我们不是把这些外在的东西绝对化,就好像恩赐一样。教会受行为主义影响很深的时候,对恩赐也很强调,就是有好多恩赐清单。我看过一个人的恩赐清单大概有四十种恩赐。曾经有一段时间在美国教会特别流行恩赐的测试表,做齐了测试就可以发现你有哪些恩赐。美国有个叫华理克的牧师,大家都很熟悉,他12岁的时候就做了三张恩赐测试表,最后发现基本上只有一种恩赐,就是殉道的恩赐。然后他祷告说“主啊,这个好,这个一辈子只有一次就是见你了”。华理克说,“我小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我有传道和做牧师的恩赐,我从来没有想过。”就像一位弟兄听见圣灵所结的果子的道,就说“哎呀!我没有忍耐的恩赐。”什么叫没有忍耐的恩赐?圣灵所结出来的果子乃是一个成熟的基督徒生命必然的一个表现。不是你没有这个恩赐,没有呼召当然就没有恩赐;没有服侍当然就没有恩赐;没有操练当然就没有恩赐;没有那一颗爱主的心当然就没有恩赐;没有“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没有天天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与他同死同复活,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生命,当然没有恩赐。所以那不是一个可以强调到外在的东西。恩赐也好、性格也好、爱的五种语言也好、甚至性格类型也好,任何对我们的观察理解,对我们的分类,永远都抵不过那个最根本的分类,就是我们是蒙恩的罪人。

我们在主的面前或是一个愿意悔改的人,或是一个愿意向祂归正的人,或者是一个愿意把自己里面的罪在他的面前敞开承认的人,都要看见自己里面最深处的动机。我真的相信,只要做正确的事情就一定能蒙福,而且只有做正确的事情才能蒙福。只有做正确的事情的孩子才能够蒙福。就算毕不了业,没有好的学校读,但是只要做神喜悦的事情就能够蒙福。你真的有这样的确信吗?而这个确信是在信仰的经历中,在“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的动力的生活中才会慢慢获得。而那一切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美好的、成熟的基督徒的表现的,是我们的心被扭转被更新、心意更新而变化的结果,不是我们天然有这个分别。请大家再一次读二十节到二十一节:“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他是爱我,为我舍己。我不废掉神的恩,义若是藉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

请长老来为我们来弹奏《主是坚固保障》。

我们一起来祷告

天父,孩子感谢你!孩子站在你的面前,我是一个罪人,不配的一个信徒,更加是一个不配的传道人。主求你特别的来怜悯孩子。你怜悯我们,在我们里面有很多的畏惧,是这个世界加给我们的,是我们里面的罪将我们捆绑,是我们没有力量胜过这个世俗文化的压力、制度的压力、生活环境的挑战。我们常常找借口不愿意面对最深处的畏惧,不愿意面对我们里面的小信,主我们在你的面前忧伤,唯有你是我们坚固的保障,唯有你是奇妙的策士,唯有你是我们人生的导师,唯有你是我们的心理医生,唯有你是那一位伟大的教师,唯有你是那一位陪伴我们的。主唯有你自己白白的恩典,可以使我们看见里面的匮乏。求你来感动每一位弟兄姊妹,我们再一次立志委身自己在你的面前。主啊,叫我们与你一起在每一天同钉十字架,同死、同埋葬,在服侍中同钉十字架,在家庭中同钉十字架,在职场的工作跟侍奉当中同钉十字架。我们同钉十字架不是受苦,乃是叫你的恩典在我们里面可以活出来,唯有这样是蒙福的。主求你用钉痕的手来搀扶我们,因为你受鞭伤使我们得医治,唯一的医治是因为你受鞭伤而来,是因着你十字架复活的大能而来。,愿我们的信仰成为真实的信仰,主求你除掉我们里面那些律法的捆绑,除掉我们里面那种虚假的属灵外表。主求你使用你自己的话语刺痛我们,而不是让我们感觉良好,用你的话语来医治我们,就好像医生在手术台上一样,先用你锋利的话语将我们剖开使我们痛哭,而不是用你的话语来为我们辩护。

邀请所有弟兄姊妹,如果你在主的面前有这样的感动请站起来,我们一起开口同声祷告,在主的面前重新委身,重新决志,重新呼唤那活水的源头。我们一起异口同声的祷告。天父,我们感谢赞美你,求你将你自己完完全全启示在孩子的心里,你因自己的恩典不离弃孩子,主啊求你让孩子在服侍当中看见自己里面的自以为义,看见自己的骄傲,看见自己里面的畏惧。将孩子所做的工交在父你自己的手上,将孩子的家庭交在你自己的手上,将这间教会交在你的手上………………..

我们一起来唱《主是坚固保障》,愿马丁路德的这首歌在今天让我们再来仰望那位我们的磐石,我们唯一的保障。

打印
标签